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 
 
 
新闻中心  
 
 
指状孔形成机理中的四种模型(1)
发布日期:2013年3月13日

    指状孔形成机理中,关于初生孔核的成因,粗分为界面现象和液一液相分离现象;关于核孔成长也可分为扩散成长和对流成长。部分模型简介如下。

    Strthamamn模型

    Strthamamn等认为,当铸膜液浸入沉淀浴后,在膜表面形成固态皮层。由于聚合物松弛慢,在膜液收缩时所产生的应力不能及时释放,致使皮层破裂而形成初生孑L核。当新形成孔核壁上膜液脱溶剂而发生收缩时,使核孔不断成长,直至孑L壁固化,形成指状孔结构。

    Matz模型

    针对乙酸纤维素/丙酮/水体系,Matz等认为在沉浸过程中,水与丙酮传质交换,膜液/沉淀浴界面的张力减少到0,这时,界面变得极不稳定,使水很容易浸入膜液,形成初生孔核。孑L核顶部由于与浴接触,丙酮浓度低而固化;孔核底部则由于膜液本体中丙酮扩散进入使得浓度高,仍保持低界面张力,使水不断向内浸入,最后形成指状孑L结构。

气体膜分离:http://www.mtctec.cn/

【关闭本页】

 
版权所有:大连迈泰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
辽ICP备002002005号